陈亮打算撂挑子了。
一份报告已经提交了8版,主管还是不满意。所谓事不过三,哪有这样折腾人的?
入职富士康以来的雄心壮志,在这一刻面临崩塌。
初入职场
1998年,陈亮从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,到东莞一家生产显示器的电子厂担任技术员,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。
2000年12月,满怀对富士康的憧憬,陈亮入职龙华园区SHZBG事业群SA产品处,成了一名制程工程师。
这公司真大,几乎什么都有!
当真正身处其中,陈亮才发现自己之前对富士康的想象还是过于狭隘了。健身房、图书馆、游泳池、运动场、商业街……生活、学习、运动、休闲,各类设施一应俱全。下班后,他在园区东游西逛,总感觉看不饱、玩不够。
陈亮下定决心,一定要在富士康好好干下去。由于专业对口,他很快就在工作上得心应手。但就在他的职场之路顺风顺水的时候,迎来了当头一棒。
2005年9月,在处理完一批异常产品之后,陈亮向时任DPBU产品处处长的林进安递交了一份报告。
第一次递上去,陈亮被劈头盖脸批评一顿。林处长认为,这份报告毫无专业性可言。
第二版递上去,这份报告又被指出测试数据不清晰、没有体现“5W”要素。
第三版递上去,又因数字格式以及字体大小不一致而退回……
陈亮觉得很委屈。他一个理科生,本来就对这种案头工作不擅长,现在已经前后修改了7次,林处长还是揪住标点符号不放。真没法干啦!爱谁谁吧!
林进安看出了陈亮的心思,对他说:“你现在做的叫8D报告,已经交上来8次,离完美就差最后一步了,不能坚持把它做好吗?”顿了顿,他接着说,“你现在是课长了,做任何事情都要体现出专业,要不然怎么带团队?怎么服众?魔鬼藏在细节里,你要把自己历练成一名做报告的专家才行。”
一语惊醒梦中人。至此,陈亮才明白主管的良苦用心。他当即回去对报告进行优化。直到第10次从处长的办公室里走出来,他的脸上才有了笑容。
时至今日,陈亮还对主管当年的严格要求心存感激。正是那样的经历,使他磨炼出了严谨、专注、专业的职业素养。在处长的影响下,他也以最高的标准来督率部下,以至于下属阳晓军和陈程每次提交报告给陈亮审核时,心里都有些发怵。
转战四方
技术人才,应该能随时背起工具箱,到需要他的地方去。
在2005年的一次动员大会上,陈亮听到集团创办人郭台铭讲了这句话。从此,它深深地印在了陈亮的心里。
陈亮没有想到,在富士康的很长一段时间,他的工作常态就是跑来跑去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。
上海、南京、武汉、成都、广州……
捷克、波兰、英国、墨西哥……
这是陈亮踏足过的“战场”。串连起这些地方的那条线,就是他的成长轨迹。
制程工程师主要负责产品的异常分析和处理。彼时,集团业务发展迅猛,陈亮所在事业群的显示器订单激增。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,也有一个问题日益凸显:产品售后维修服务跟不上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2004年7月,时任显示器系统组装工程部经理的吴金忠带领一支队伍,前往各大销售点开展产品维修服务。陈亮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。
第一站是上海。上海“寸土寸金”,销售点的布局是“前店后仓”,主体部分是店面,存放产品的仓库空间逼仄。一到岗,陈亮和两位同事就从随身携带的工具箱里掏出万用表、螺丝刀等十多种工具,挤在仓库里维修起不良品。
要返修的产品量很大,陈亮和同事们肩上的任务很重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不敢有丝毫松懈,拆包、检测、拆机、测量、分析、换件、组装、复检、清洁、包装……每一个流程都一丝不苟。他们埋头于临时搭建起来的工作台,经常忙到晚上10点以后,任务最紧急时甚至干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。仓库里的光线比外面暗,他们中午到仓库外用餐时,一不小心就会被强烈的阳光刺痛眼睛;等到下一次走出仓库,映入他们眼帘的已是满城灯火。陈亮的心头,不觉涌上一种“今夕何夕”的感慨。
上海站的任务圆满完成,吴金忠因工作需要赶回深圳,临行前,他指派陈亮带领另外2位工程师转战南京。南京的工作结束后,陈亮和同事们又赶往武汉、成都、广州,短短两周时间,辗转5座城市,处理了1000多台不良品。
这是陈亮第一次带领团队,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,主管对他很满意。
从2004年到2007年,陈亮每年都晋升一级,完成了从师3组长到师6副理的跨越。
海外征程
随着集团业务在欧洲布局,国内技术骨干经常需要出差海外支援。
2007年7月,陈亮被派往捷克厂区,对当地员工开展技术培训。此时,他已经是大家眼中的“大拿”,人人都相信没有他搞不定的问题。
陈亮拎上工具箱,信心百倍地出发了。
但一系列让他头疼的问题接踵而来。水土不服、饮食不适、文化不同……最令他苦恼的是由于语言不通带来的沟通障碍。当地员工说的捷克语,陈亮听起来如同天书。这可怎么办?
陈亮想起,自己之前在集团受训时,讲师都是通过多媒体形式授课。他决定借鉴这一方式,做课件、录视频,以图片展示和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。
做课件对陈亮来说还不算难,但录视频他可是大姑娘坐轿——头一回:没有拍摄经验,更不会剪辑。陈亮开始自学视频剪辑,直到能够独立操作。
陈亮参加捷克厂区技术交流会
语言关总算过了,但另外的问题又来了。
欧洲人的时间观念很强,一般都是掐着点上下班。一到下班时间,厂区的捷克本土员工就呼啦啦全走了,撇下陈亮一行人看着还没有维修好、第二天上班就要用的设备发愣。
林进安资深处长是带队的支援主管。看到这种情况,他对大家说:“来吧,我们自己动手。”
陈亮的内心是抗拒的。自己和同事们是来做技术指导和培训的,现在却要扮演维修工人的角色,这也太那啥了吧?
林进安说:“我们来到捷克,肩负着重任。出国前,我向公司立下过军令状,如果完不成任务,回国后带头接受处分。”大家听到这话,面面相觑。林进安提高声调说:“方法总比困难多。我们要发扬中国人勤奋、吃苦耐劳的精神,展示富士康人的形象、展示中国人的形象,这是很好的一次机会!”听到这里,大家深受鼓舞,士气大涨,一个个撸起袖子就开干。一度“趴窝”的设备,终于又能开动了。
捷克厂区资源有限,又和国内存在时差。出差人员既要完成支援任务,又要及时和龙华总部沟通信息,大家经常从早上忙到深夜。每当顺利完成一个大任务,林进安就会带着下属们去“撮一顿”。陈亮说,那时吃的虽然不是山珍海味,但却是他记忆里最香最有滋味的食物。
捷克员工和技术指导人员合影(右一为陈亮)
1年半后,陈亮又被派往波兰厂区支援;3个月后,到英国厂区出差1个月;墨西哥厂投产前后,陈亮又先后3次前往该厂区提供技术指导。
这时候,陈亮已经能够轻松化解语言沟